热点:

    无处不在的人脸识别:就这样看着你你毫不知情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作者:王嘉陆   |  责编:徐鹏

    认真思考一下,现在从你早上出门到公司的这段距离,你一共要刷多少次脸?

    Face ID、小区门禁、写字楼门禁、自动贩卖机的刷脸支付……是不是感觉自己已经被人脸识别包围了?

    不久前,这样一则新闻引起了媒体关注:山东济南某楼盘售楼处,一名看房人为了不泄露自己个人信息,头戴摩托头盔去看房。而售楼处之所以采用人脸识别,是因为这个系统可以区别自然到访客户和渠道拜访(中介带来的)客户,根据不同的销售渠道再使用不同的定价策略,据信直销与否中间的差价高达几十万元,而类似的技术,已经在很多地方的售楼处有所应用,所以就出现了有些人带着头盔口罩去看房的现象。

    无处不在的人脸识别:就这样看着你你毫不知情
    济南男子戴头盔看房

    如果说上述案例只是用“脸”来判断客户属性,没有造成实质性经济损失的话,那么南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推出的“邕e登”App,则被不法分子利用,因为刷了一下脸,不仅没等到房款,房子当天反而被过户出去,甚至还被抵押给了第三方。这款应用推出的本意是为了想通过线上办理的方式让用户少跑腿,但App在通过刷脸认证后,不仅能查询名下房产,还可以办理房产过户,中介在骗客户以房屋查档为由,在App上进行人脸认证后,转手就把房子给卖了。

    在美国新泽西州,还有更夸张的:一男子因准确性堪忧的面部识别软件,被警方错误地关押了十天。除了智慧城市、安保监控之外,我们的脸还可能出现在虚拟登机牌、景区门票、无人超市上,可谓是无处不在,这也不免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

    无处不在的人脸识别:就这样看着你你毫不知情
    互联网时代的抓错人

    刷脸:可能是当前最顺畅的生物识别手段

    单论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其技术发展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而且原理也并不复杂。与其他图像识别类似,其原理是提取图像中的特征,然后判定这个特征是否与数据库中的特征概率,从而判断是不是一张脸,进而确定身份。最近几年,随着机器学习的飞速发展,面部识别的速度与准确度也有了不小提升,早在2016年,谷歌基于ImageNet训练出来的图像识别模型,准确度就已经超过了人类,速度自然也是快得飞起。这一点上可以从iPhone所应用Face ID上体现:解锁的速度基本无缝,啪的一下,很快就解锁了。

    无处不在的人脸识别:就这样看着你你毫不知情
    Face ID的速度十分快

    从本质上讲,人脸识别只是人工智能的一小个分支,但因为识别速度远超指纹等生物体征(而且方便),所以应用十分广泛。其实这不难理解,毕竟,比起声音、身高等特征,我们人类更习惯用眼睛来认清谁是谁,所以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无缝快速的、只需要刷脸就可以实现安全检测的功能,也是我们的一个隐形需求。

    但是,如果一种交互手段的流程甚至可以简化到人类无法察觉的时候,就代表着有不经过本人同意便加以使用的可能。试想一下,如果使用的是指纹解锁或者声纹解锁,势必要有用指头按或者说话的动作,这有点像是与机器对话:我需要解锁了。但如果使用的是人脸识别,却没有了这个“对话”的过程,当出现在摄像头的视野范围之内,就意味着解锁这个步骤已经完成了,而且与自己的主观意愿无关。

    换句话说,与其他主流的生物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更像是一种不需要“知情同意”的技术,这就触及到了隐私权的保护,使用者无法得知自己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行了多少操作,也无法得知每天在经过无数个摄像头的时候,是否已经被跟踪,记录,成为了数据的一部分。

    刷脸背后的需求与挑战

    其实,无论是指纹、面部特征、DNA、声纹等等生物特征,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用这些特征证明“我是我自己”,而且随着数字化的发展,这些特征也可以被编辑,被复制,例如医院和公安机关的系统,就记载着我们的很多特征,这些特征的作用与身份证类似,但更适合这个互联网时代。

    如果说在医院,在公安系统内的数据是身份证的另一种替代的话,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都盯上了“人脸识别”这个技术,通过每个人的独一无二的生物信息数据,与更大数据库交叉对比,就可以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中重建出一个个体:购物习惯、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等都可以被分析构建,虽然具体如身份信息可能无法构建,但也足够在虚拟世界重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人了。

    生物识别的隐私风险,正在随着面部识别的普及越来越高,当使用手机解锁时,只是为了让手机知道“我是我”,但对更大范围内的使用,几乎一无所知。何况,如上文中提到的,面部识别已经快到甚至无法察觉是否经过了主观意愿的同意,而且也存在被泄露的风险:近年来企业的数据泄露事件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但对于公共场所的经营者而言,全面而有效的监控,可以对身份进行深度挖掘,精准识别、收集、使用数据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利益的推动下,技术开发迭代也越来越快,但很明显,最终的受益者更大概率是企业,而不是个人。

    无处不在的人脸识别:就这样看着你你毫不知情
    人脸识别背后暗藏风险

    当技术投入到社会中之后,就不仅仅只有工具这一层含义了,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很巨大的,但也在另一方面压榨着我们的隐私空间,当然,在一项技术普及之前,可能并不会引起这么多思考,但很明显的是,社会层面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2020年12月2日,天津人大官网消息显示,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于12月1日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并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立法意义和主要内容。《条例》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全国首个公开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的法规。

    如何平衡好技术与隐私中的天平,是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无处不在的人脸识别:就这样看着你你毫不知情http://smartcity.zol.com.cn/760/7609666.html

    smartcity.zol.com.cn true http://smartcity.zol.com.cn/760/7609666.html report 4325 认真思考一下,现在从你早上出门到公司的这段距离,你一共要刷多少次脸?Face ID、小区门禁、写字楼门禁、自动贩卖机的刷脸支付……是不是感觉自己已经被人脸识别包围了?不久前,这样一则新闻引起了媒体关注:山东济南某楼盘售楼处,一名看房人为了不泄露自己个人信息,...
    • 猜你喜欢
    • 最新
    • 精选
    • 相关
    0

    下载ZOL APP
    秒看最新热品

    内容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