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一云二网三平台”构筑智慧城市
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全面推动下,构筑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常言道“时势造英雄”,然而面对智慧城市这一复杂的巨系统,单靠孤胆英雄是远远不够的,其需要各行各业的参与者基于共同的目标,秉持开放的态度,优势互补,创造出新的生态合力。
在政企市场已经积累了丰富合作经验的华为,就于近日宣布推出“一云二网三平台”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整体架构,同时发布了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智慧城市所呼唤的“生态合力”开始落地,首批加入生态圈的20余家合作企业都非常看好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的前景,对共同打造完整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跃跃欲试。对此,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表示,华为一直旗帜鲜明地聚焦在ICT基础设施上,并希望通过此举将自身优势开放出来,与众合作伙伴形成能力互补,为客户提供以业务为驱动的最优解决方案。
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
如今,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华为未来战略发展的一大重点,谈到其发展前景时,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表示,到2018年,智慧城市市场的IT投资将达到4200亿元,整个市场空间非常大。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业务和问题为导向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得到集中应用,华为有能力也有信心,在ICT基础设施方面为合作伙伴、为客户贡献更大的价值。
一云二网三平台:构筑智慧城市的“好架构”
回顾我国信息系统的建设历程,不难发现一个“纵强横弱”的事实:以往多按照垂直业务思路搭建的信息系统,以及成千上万种采用不同软硬件平台、不同数据库、不同中间件建设和运营的行业应用。它们彼此间犹如一个个庞大的信息孤岛,难以横向兼容和共用,这已成为客户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最大的技术痛点。
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诸多业务应用开发商的支持,但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应用开发企业而言,把太多精力耗费在关注底层硬件如何匹配、平台如何选择等事情上,实在是划不来。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平台来支持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集成,帮助其更快响应市场需求,孵化创新方案,提供展示营销甚至增值的渠道,那是再好不过。
而这一切正是华为倡导用“新ICT”理念驱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蔡英华指出,“新ICT”是华为赖以塑造智慧城市和生态圈战略的基础,它包含三个内涵:首先是以业务为驱动,即新型智慧城市的创新不仅来源于实验室,更来源于客户的需求;第二是生态圈,华为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基于ICT的基础设施来开放平台,聚合合作伙伴,特别欢迎有能力的合作伙伴基于华为的ICT基础设施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第三是敏捷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所有应用和业务,都要基于敏捷式的迭代、开发,从而快速推向市场。
在“新ICT”理念的驱动下,华为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整体架构定义为:一云二网三平台。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刘超对架构中各项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一云,指云数据中心。基于开放架构,为城市建设融合、开放、安全的云数据中心,整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提升政府服务与决策效率和合理性。
二网,指城市通信网和城市物联网。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线+无线宽带网络,为城市构建无处不在的宽带;在物联网领域,华为提供业界最轻量级物联网通信操作系统LiteOS,多种类型的接入网关,是NB-IoT标准的主要贡献者,并提供物联网平台,为城市各行业应用提供物联网数据服务。
三平台,指ICT能力开放平台、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业务应用使能平台。通过ICT能力开放平台,将ICT能力进行封装、打包提供给业务应用开发者,让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易于被集成、被合作伙伴使用,共同为客户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华为还借助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业务应用使能平台,为城市智慧应用提供资源获取自动化、软件开发自动化、运维管理自动化的服务。
而出色的安全性也是该架构的优越之处。刘超指出,华为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端到端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包括:供应链、生产、销售、安装全流程的安全能力; 完全遵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和政务云安全服务标准的智慧城市总体安全体系; 基于芯片和操作系统源代码的自主知识产权。
2合作伙伴齐点赞,这才是“好生态”
合作伙伴齐点赞,这才是“好生态”
基于“一云二网三平台“架构,华为发布了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向广泛分布在智慧城市生态链上的有志之士伸出了橄榄枝。截止到目前,华为已经与20多家合作伙伴共同构建智慧城市生态圈,这些合作伙伴中,有与华为风雨同舟多年的老牌IT服务企业,有国家信息系统建设的骨干央企,还有全球领先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等。不同参与者对于智慧城市业务有着不同的战略布局,却为何纷纷认可并积极加入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呢?
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正式发布
理由一:高度战略共识
生态圈的参与者首先在战略上达成了高度共识:本着开放、合作、共赢的良好愿望,共同打造联合解决方案,共建新型智慧城市生态。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金飙指出,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一种精诚团结的态度,集各家所长,把各自的强项充分地发挥出来,强强联合,合作共赢,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东华软件股份公司总裁吕波也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国家大计,涉及方方面面的资源,每位合作伙伴都只能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而华为做了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通过建立一个生态圈,让不同领域的合作伙伴可以联合起来,为客户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理由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华为在云计算、大数据、有线无线网络、物联网等ICT基础领域的强大实力,以及与业界众多合作伙伴合作时的优良口碑,也是促成生态圈计划顺利推进的一大原因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区域与合作伙伴业务事业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梁巍表示,华为作为中国的民族品牌、ICT国际领先企业,未来在智慧城市领域里面也会给合作伙伴带来更多的优势资源,实现双方的资源互补。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市场与战略合作部副总裁曹晓兵也认为,软通动力和华为已有十余年合作经历,在众领域里共同打造了很多联合解决方案,并以此驱动了双方共同的业务进展;可以说,双方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软通动力必须加入这个生态圈。易智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何宁也表示,华为远见卓识看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生态圈的建设能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优势,对于一家和华为有着多年合作关系的企业而言,生态圈不是谁参与谁,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合作。
理由三:合作边界清晰
相比业内不少由“和”转为“不和”的合作事实,华为坚持“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的原则,划定了清晰的合作边界,很多企业表示:和华为一起合作让人很放心。
对此,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文池进一步谈到,智慧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企业能单凭自身力量独立完成一个交付项目。竞争并不是目前的主旋律,现阶段恰恰需要各个公司紧密团结,精诚合力。华为把自己的边界定位的非常清楚:聚焦ICT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开放能力来聚合合作伙伴,推动生态圈的发展,通过生态圈所有伙伴和成员共同的努力,来完成智慧城市的项目建设。相比自身业务规模的增长,华为更看重整个智慧城市生态圈的能力发展和良性成长。
理由四:加速业务转型
智慧城市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巨大的商机面前,很多合作伙伴也在积极寻求业务转型,怎样让转型更快、更顺畅是重中之重,杨文池指出,这恰恰是华为倡导智慧城市生态圈的主要目的。每一个复杂应用都和ICT基础设施紧密相关,华为通过开放能力,能更好的实现上层应用和ICT的深度融合,从而加速合作伙伴的转型。
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素龙回顾和华为的合作时就表示,利用华为的ICT能力开放平台,将华为的云平台、云桌面、数字通信等产品融合到了公司的各类智慧城市产品中,可更好的实现应用层和平台层、基础层的深度融合,让信息化系统发挥出了最大的效能,在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也给客户带来了更大的价值。
构筑“好生态”,华为有三大基本原则
作为“新ICT”理念的重要组成,华为非常重视合作伙伴生态圈的建设。而经过五年的发展(截至2015年年底),华为的合作伙伴数量已经达到约5200家,结构上也由倡导通路型的合作伙伴向倡导增值型合作伙伴演进。
对于华为生态圈的合作原则,蔡英华将其概括为三点:
首先是共识。生态圈成员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以智慧城市领域为例,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华为是无法完成、交付的,而且除了华为之外,也没有一家企业、一个公司能独自承接起这么复杂的项目,因此必须相互依靠,共同完成。
其次是互补。在合作的大背景下,需要界定一个非常明确的合作衔接点,也就是华为所倡导的互补。无论是在智慧城市还是在其他行业领域,华为都一直旗帜鲜明地聚焦在ICT基础设施产品和解决方案上,而合作伙伴聚焦的是应用,各方联合起来为客户提供以业务为驱动的最优解决方案。
最后是开放。华为会秉承开放的心态,会充分投入精力、人力和财力,来提升ICT基础设施平台的开放能力,开放所有的怀抱,欢迎有意愿的合作伙伴,以同样开放的态度和理念一起构筑生态圈,一起进行联合创新,推出联合解决方案。
具体到生态圈的合作模式,蔡英华表示,除了传统的激励政策外,华为早期推出的基本权益模式也将沿用,包括和合作伙伴开展联合营销,为合作伙伴提供二次开发的技术资源;同时包括在设备上提供支持,提供联合开放实验室等;此外,华为还为包括智慧城市领域在内的ISV合作伙伴,围绕营销、联合创新等活动提供专项基金。
除了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外,华为也在通过多维度为生态圈中的合作伙伴赋能。今年三月,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学正式成立,旨在打造端到端、精准化的赋能体系——既可以为合作伙伴高层提供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建议,也可以为合作伙伴的工程师提供在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服务和交付方面的精准化赋能,从而更有利的聚合合作伙伴,快速弥补合作伙伴的能力短板。
当然,生态圈的发展还有赖于服务。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李同广强调,服务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终落地的关键,对于华为和生态圈的合作伙伴来说,从最开始的顶层设计,到市场调研,再到后续建设、运维到人才培养,都充满着服务的机会点。基于自身PBR的专业服务模型,在这三个阶段里,华为都有完备的服务解决方案来应对。
综合来看,面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华为不仅搭建了一个“好架构”,更构筑了一个“好生态”。相信凭借这个开放的生态圈,必将涌现更多有价值的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加速每一座城市的“智慧”转型。